谨以此篇献给我生命中的贵人们——
那些人,那些事儿
汲安庆
二十一年的从教经历,基本上没有什么物质积蓄,倒是浪得了不少雅号:“才子”、“大文人”、“纯净水”、“拼命三郎”、“学者型教师”……其中,最让我感动,最让我自豪,且一直美滋滋地偷着强化的是“纯净水”之名。
这是拜一位政治系出身的仁兄所赐。该兄通过自考曾获得南京大学法律专业的本科文凭,英语说得一级棒,喝酒喝得特级凶,讲课讲得超级牛,骂官骂得无极狠。虽然终究没有大红大紫,但在我眼中,他俨然是这个阉宦性格日趋严重的时代中的一位真正猛人,我成了他不折不扣的粉丝。逢他说话,我总是屏息凝视,生怕遗漏一点一滴的精华。只不过和那些“闷骚型”的主儿一样,我对他的钦敬是隐形的,已经去别的城市闯荡的他或许从未觉察到这一点吧。
老兄一语道破了我精神上自娱、自足的特点!二十多年的只知读书、写作的“白痴”般生活,在不少人眼里或许是可笑,可怜,可叹,甚至可悲的,但是他却看到了一种远离俗世的纯净之色,着实让我受宠若惊。纯净不纯净我不敢说,但是我确实存在一个悉心呵护、独立自足的精神空间,那里面有我的白日梦,和笔下世界融为一体的沉醉,倾听各类智者深情言说的痴迷,还有与“以道义相交”朋友的争论、探讨、倾诉、勉励而不断丰盈的快乐。从来不曾觉得单调、乏味过,哪怕是因颈椎、腰椎、尾椎一起酸痛,迫不得已躺在硬板床上像个半身不遂的病人的那段日子里,我也是觉得生活如蜜,内心深处不断回荡“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之类的雄豪之歌的。
这种脾性的养成,多亏了三位老师。
一
严格地讲,老人不是教师,而是赋闲的画家。他阴差阳错地为我们上了一节音乐课,且是唯一的一节,仅是因为他那既教语文又教音乐的儿子病倒了,他临时做了一回替补队员。
那时的音乐课,实在应该叫唱歌课。一成不变的格局是:老师挑出课本中他会唱的歌曲,一句一句地教唱,然后是整首连唱,再抽查唱、集体唱。至于唱得是生还是熟,开心不开心,都不重要。因为下课铃一响,大家都会带着各自完成任务的欣慰走出教室。倘若碰到音乐禀赋高的学生,老师可以在教唱不久后直接任命她为领唱。没有,则可以放羊,学生练唱也罢,看书也罢,做作业也罢,都可以,只要不捣乱。老师则可以像个监工一样在教室里威严地来回巡视,或者在讲台上自由地看看书,改改作业什么的。有些粗放不羁者还趁机干过拔汗毛、掏耳屎,甚至放两个酣畅淋漓的响屁的活儿,惹得同学们像过节一样兴奋。
但是老人的到来,竟然使这种陈旧、俗套的模式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一头疏松而整齐的银发,一身褪了色却十分干净的中山装,一口和收音机里差不离儿又略带了点家乡音的普通话,那周身洋溢出的新鲜气、时尚劲儿让人感到,他仿佛就是化身人间的一位仙人!
偏偏巧巧,他教唱的正是黄梅戏《天仙配》中“天宫岁月太凄清”那段!
同学中的不少人跟着流动于各生产队之间的放映员将这部片子已经看了N遍,差不多可以将各个画面和人物的对白刻在脑子里了,但是对人物唱词的把握却是断断续续,模模糊糊的,所以老人的决定一下子显得魅力照人,更何况我们还不用学课本中那老土的歌曲了呢!
大家像精力弥满的幼兽,热情而虔诚地学唱着——
天宫岁月太凄清,
朝朝暮暮数行云。
大姐常说人间好,
男耕女织度光阴。
……
老人笑眯眯地夸我们唱得很认真,调子唱得也准,但是他同时也提醒我们:枯燥而孤独的天庭岁月,七仙女是不满意的。受天规所限,她没有办法,每天只能用数天上云彩的办法打发寂寞的日子。可是一想到大姐曾经提过的男耕女织的“人间”,她的心情立刻由阴转晴。
怎么表现这种忧乐心情的转化呢?老人随即做了示范。
那真的成了我永生难忘的一幕场景了!
刚才还像爷爷一样和蔼的他,转瞬间便在眉宇、手势、行动中呈现了一位由凄然走向欣悦的七仙女形象!只差没有像神仙一样化身为七仙女,可是那神情、语气、动作已经将我们心目中的七仙女形象纤毫不漏地展示了出来!没有掌声,生怕任何一点响动都会损毁眼前的神奇;没有言语,生怕任何一丝气息都会冲淡心中的欣悦!我天生不是唱歌的料儿,很多流行歌曲都唱不全,唯独这段曲词现在还能一气呵成地唱到底!我天生记性烂,很多事情隔天便会忘得一干二净,唯独这个场景,历经30年,依然历历在目。我甚至到如今仍偏执地认为老人是我遇到的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任何语言,任何理论,还有我的钝笔,对于老人的出色表演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那一节课,平日里心猿意马,吊儿郎当的我们犹如朝圣的信徒,已经不知道讲闲话、开小差为何物,随着老人声情并茂的演唱,精微、精到的讲解,我们完全进入七仙女的心理世界,和她一起凄苦,一起快乐了。与此同时,对等级森严,粗暴扼杀董永和七仙女美好爱情的天规也更仇恨了。尽管已经下课,但是没有一个人急着冲出教室,大概是还没缓过神来吧。
不知怎么的,那一节课后,我经常感到灵魂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拽着我进入想象的天空,并且由昔日一个劲地关注“小人书”的情节,开始顺带揣摩起人物的内心世界了!以至于一个假日在《封神榜》的世界里沉迷太深,忘记自己放鸭子的使命,导致村里人吃罢晚饭很久了,我和父亲才疲惫不堪地寻到它们,为此挨了父亲一顿暴风骤雨般的鞋底,屁股过了一个月左右才消肿。
那节充满磁力的课诞生于1979年,我读小学四年级,那位极具魔力的老人叫贝超。相对于大队里其他两位插队落户者:一位已经疯掉,一位已经彻底农民化,
他传递给我们的永远都是生命的早春气息!
二
1985年,我在众村民羡慕的目光里考入了师范,由此揭开了所在村“跃农门”的第一页。也正是在那一年,我有幸遇到了另一位魔力型人物——朱德慈。
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朱德慈。起先我们还以为是一位五大三粗的角色,没曾想竟是一位特别清瘦的先生,颇像朱自清,也戴着圆圆大大的金丝边眼镜,只是身材要高出一些。那群“亡命之徒”的评价是“这主儿很厉害”。
带着这样的“前理解”去听课,自然是认真、好奇、惊惧,甚至挑剔的。但是
不过有的课,
记得一次讲到儿歌创作,每谈一种创作理念,他总不忘引出好几个例子。有的温柔乖巧,有的稚气可爱,有的淘气十足,有的想落天外。其中还有一首写到小家伙尿床的,说自己“画了一朵大荷花”,可把大家乐坏了!我小时候也有尿床的经历,好像到五年级时还会犯,搞得自己一直很自卑。没想到听完
可是,善说的
市里举办影评征文,我对电影《红高粱》中“月亮”这个意象的文化内涵很感兴趣,便写了一篇文章投过去,每料到竟获了个二等奖,这个奖项当时总共才两名,一等奖被市里的一位成人作家夺得。我忙不迭地将这个喜讯告诉了
于是,一个没有阳光的午后,古老的淮安城石板路上,出现了一位戴着大大圆圆的金丝边眼镜,骑着一辆陈旧得发出“咔里喀嚓”响声的自行车的瘦弱书生,摇摇晃晃的后座上还挤坐着一位黝黑而健壮的肥仔。那肥仔几次三番地跳下车来要求换骑,都被瘦书生摇头拒绝了。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洪泽教书,
“你在查单词?”我问。
“没有,”他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我在背单词。”
“什么?”我不由吃了一惊,“这么多,你能记得住吗!”
“没事的,打个折,或者再打几个折中折,我也赚了。”
我却一下子犯晕了!没想到课堂上妙语如珠的他竟然会用上如此稚拙的学法,更没想到如此稚拙的方法,竟也能不断催生出令人叫绝的智慧与能力!三十才出头的他,不仅可以写出格律谨严的诗词,而且成了《西游记》研究方面的显要人物了!收录4万词汇量的袖珍型英语词典,我也背过,可是才背了十几页,就一个单词也看不进去了。
一年后的一天,我接到
三年后的一天,我从网上得知:
于是明白:瘦弱的躯体、刚拙的个性、浪漫的情怀、严谨的理性、质朴的积淀,还有灵动的智慧,他们之间,并非誓不两立!
三
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我每天都能感觉到生命拔节的声音。那琳琅满目的学术前沿讲座,以及和海内外学术精英们的零距离对话,令人做梦都会大呼“过瘾”。
在令我上瘾的老师中,中
3个多小时的课,他通常会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安排两个学生“执教”——主讲西方各种文艺理论,且要运用这种理论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后半部分他唱独角戏。这样,一节课下来就相当于3个小型的专题讲座了。一开始大家很是惊惶,觉得那绝对是一块令人恐怖的“硬骨头”,根本无法下口,所以聚集起来,纷纷提出抗议。马老师很是惊讶:“会有那么难吗?一周的准备时间,足够了!再说,这对你们将来写论文或者教学也是很有用的啊!”
走投无路的我们只好按他分配的专题,开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游万仞,图书馆、讲座礼堂,自习教室成了牢固的根据地。这样一番苦斗之后,人人竟都像修成了正果似的,走上讲台,议论风发,好不潇洒。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不过,最潇洒的依然是
受他影响,我曾屁股不挪窝地花了半天时间,写就一篇近7000字的论述《狂人日记》中黑夜意象的文章,完稿后飞速打印出来,然后一路小跑着到办公室请他提意见。
“你打算投到哪里?” 看完后,他沉默良久才问我。
我兴冲冲地说:“投到《名作欣赏》。”
当时,同学之间在传阅《名作欣赏》,我也曾订阅过这本杂志,所以觉得能在那上面发表简直就是一种学术权威的象征。
多么珍贵的一句话点评啊,我却感到了莫大的荣誉!不知别的同学怎么想,在我眼里,平时谈笑风生的
我将保护和疼爱
你的身体
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
对任何人都不需要了的兵士爱护着
他惟一的腿
两个多月后的一次同学聚餐,大
大家顿时一片惊呼,各种赞美的话语像缤纷的彩带一样向我飞过来。在这片有失夸张的喧哗中,
我像一个失明的人突然恢复视力一样,眼前一片明亮!从单篇研究走向多篇研究,不仅对宏观驾驭的能力要求更高,而且对微观透析也无形中提高了难度,因为很多独特的感悟正是建立在众多相互联系的细节之上的,这庶几可以说是研究的一种更高境界!联想
打那以后,我委实冷静了许多。遇到不管怎样晦涩、怎样艰深的著作,我也能静静“蚕食”,耐心“反刍”了。于是,那种膨胀的快感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的
(注:本文发表于江西《教师博览》(原创版)2010年第1期。)